何以中国 泰山岩岩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2023年07月21日 12:41

(一)

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岱庙东御座院内,现存一摩崖石刻,今人往往称之为泰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登临泰山,秦相李斯撰文并书丹。

在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下,丞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这也被后人称之为小篆。在李斯的推动下,汉字象形意味削弱,更加符号化,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让李斯没有想到的是,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留下名字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用笔精美,粗细匀称,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虽迟缓,亦有沉着遒劲;虽均衡,亦有古拙之美。笔画间,透露出秦王朝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强劲平稳的从容。虽然历经千年,从碑文里透出的,还是那个“赳赳老秦”。

小篆是“篆隶楷草行”五大书体的源头,承载《泰山刻石》的泰山,则是一部厚重的中国书法史。千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泰山之上留下无数笔墨,汉《张迁碑》、唐李隆基《大观碑》、唐欧阳询《房彦谦碑》、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等,集书法之大成,泰山成了中国书法的博物馆,登临泰山之路,成为书法的朝圣之路。

(二)

厥之有章,不必谆谆。依类讬寓,谕以封峦。

——司马相如《封禅书》

《封禅书》是司马相如遗作,与其说封禅是司马相如的“心心念念”,不如说是汉武帝的“只是相思”,更是后世无数帝王的“夙兴夜寐”,甚至汉昭烈帝刘备,也为儿子取名“封”“禅”。

在中国古代,封禅作为最受统治者重视的仪式之一,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作为“天子”,皇帝需要封禅仪式表达对上天的虔诚与恭敬,强化自己权力的正统。泰山基础雄浑,山势巍峨,位于儒家文化发源地,又传说炎帝、黄帝在内的十二位古代先贤封禅于此,最能代表儒家思想之中君王的形象,因此成了古代君王的首选封禅之地。

即使宋真宗之后,后世帝王再也没有进行过封禅大典,但明清皇帝先后40余次祭祀泰山,封禅的政治意义在消退,但人文意义则愈加浓厚。明清之后,泰山逐渐走下“封禅台”,成了寄托民间碧霞元君信仰的“民俗山”。

千年来,泰山从神祇走向政治,再走向民间。旧日“十全武功”在泰山上被铭记,但时代的发展依旧向前。

(三)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苏轼评价曰:“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

公元1035年,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兴建学馆,名为泰山学堂,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释儒弘儒为己任。泰山书院以“能使鲁人皆好学”为宗旨,重塑齐鲁学风,使得“东鲁遗风至今在,十万人家读书声。”在佛、道思想冲击的宋初,让儒学站稳了脚跟,而泰山书院复兴儒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

泰山巍巍,汶水汤汤,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习近平

本次“盛世中华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用技术、平台、应用赋能,利用技术手段,从文物、遗产、文字中,找到来时的路,在华夏文明大环境中读懂中国,定义中国。

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岩。历史不只是镌刻在史书中,山间石刻的风化痕迹,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文人留下的笔墨传承……都成了泰山文化,乃至于中华文化的烙印。自然痕迹、历史遗迹、文人印记、文化足迹在泰山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无数的文化符号和文明成果也在中华文化中大放异彩。

我们固然要铭记昨日的“何以”,更要创造明日的“中国”。时代也在召唤我们,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

书一笔长卷,述十全之功,传百代文脉,逐千秋之梦。

文/王琛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