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王清标: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高效衔接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2023年05月30日 21:42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讯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是科技创新的前沿。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院长、教授、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王清标,多年来带领着团队,秉承“工程型科研,科研型工程”的基本理念,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把“教育”融入“产业”中、把“人才”聚在“创新”中,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衔接。

王清标坚持做接“地气”的科研,不做“花架子”科研,不做“锁在抽屉里”的科研,不做所谓的“短、平、快”的科研,倡导做科研型工程。他坚持“科研从工程中来,成果到工程中去”的基本思想,铆钉“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攻克大项目、研发大成果”的目标,积极做科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工程建设需要。

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方面,他培养科研骨干600余人,建设了多个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在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方面,他主持承担国家级5项、省部级多项等纵向项目,承担川藏铁路、港珠澳大桥、济南地铁等相关横向项目50余项;获得专利、软著、工法、标准、规范等知识产权400余项,形成了核心知识产权群;以首位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16项。

在工程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他建立了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理论与控制补偿技术体系,实现了锚固力设计、施加和控制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计算的跨越,经钱七虎院士等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建立了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岩土工程向信息化施工、动态化设计、智能化运维的跨越,经康红普院士等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建立了钢塑格栅锚网喷支护结构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土工复合材料应用由工程类比经验向工程理论计算的跨越,经李术才院士等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工程应用与成果转化方面,他的成果应用于川藏铁路、港珠澳大桥、济南地铁、青岛地铁等重大重点工程;在土工复合材料领域的知识产权实现了产业化,助力山东省形成了“世界格栅看中国,中国格栅看山东”的产业群优势。

王清标告诉记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赋能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要有强烈的自主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攀登科技发展高峰,推动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立足发展大局,敢于在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上加大投入,集中攻关,寻求突破。”

王清标还特别注重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甘于奉献,做好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他引导学生要持续保持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保持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做真学问、做大学问,早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材。技术不仅需要开发,更多的是需要传播和传承,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清标会让一些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实施、产品研发和成果落地、学习项目研创、产业化和工程化的整个过程当中,为学生分析每一个科研活动的具体环节和注意事项,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进行技术创新的主动性,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创新性技术技能积累。